登录/注册 搜索

周公与桃花女婚俗文化

 

周公与桃花女婚俗文化简介

 

类别:民俗  级别:县级

 

我国汉族之婚俗源自北方,北方之婚俗源自冀南,冀南之婚俗源自邢台县,邢台县的传统婚嫁形式源自于域内的周公村与桃花村。

西周初年,祖居周公村的周公与世家桃花村的桃花女婚姻系列形式,基本环节不仅沿用至今,而且在全国形成了一种婚俗文化并影响了人们的社会生活。

相传西周初年,真武大帝之降魔利剑下凡投胎,剑身变为周公,剑鞘变为桃花女。为给现今仍有其村的石坡头村的梁员外之女治病,经石人献计,周公收服了霸占梁女的王八精,王八精又施计害死石人,终使周公喜得上下两卷天书。布料,下卷天书被白公鸡偷走送给了桃花女。周公数番索要,均被桃花女拒绝,并藉以下卷天书,破解了周公之术,由此二人结怨。后,周公为索回天书,假意迎娶桃花女为妻。在迎娶过程中,二人各怀心态,你施一计,我布一法,均使尽了浑身解数力图制服对方。

由此,在求婚与迎娶过程中,并形成了男方求婚要“下庚帖”、“送食箩”,女方出嫁要“穿红袄”、“戴护心镜”、“蒙红盖头”,迎亲时要“鸣锣开道”、“燃放炮仗”,由娘家兄弟“送亲押轿”,遇到奇石怪树、井台磨坊要贴“红喜贴子”,迎亲队伍“不走回头路”,新娘要在夫家门口“拉弓射箭”、“过马鞍”、“踩红毡”,新郎家门前则点“长明灯”、撒“门卫子”、竖“干草个儿”、门头上放“年糕”、天地供桌上要放“斗”、搁“秤”、拜堂时要“撒草料”,新娘入洞房后要“面对墙角坐着”……各施各的计策,各有各的“破法”。

故在之后的民间婚嫁中,该过程及所有细枝末节,均被人们以男女双方大吉大利为计,一一沿袭下来。户传村,村传县,县传省,这一婚娶形式遂成为我国汉民族代代相传之婚俗仪式和婚俗文化,并形成了一种仪式和程序,大大影响了人们的社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