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崔路村闹元宵

崔路村闹元宵简介

 

类别:民俗  级别:市级

 

元宵节起源于汉代,是由多种文化和习俗复合而成的,如中国先秦楚文化的遗绪,汉代正月十五燃灯祭太一神的仪礼,道教的“三元”说,以及佛教传入我国后的法事影响等。由这些因素相结合形成灯火辉煌、独具风采的正月十五传统节日。六百多年来,崔路村的闹元宵活动一直传承和保持着这些文化内涵,从而成为十分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崔路闹元宵活动的内容极为丰富,除了吃元宵,尚有“闹”的突出的四点:

1.各类灯火,扮靓全村。一是元宵之夜家家点燃由黏米面制作的粘灯。二是家家悬挂灯笼。三是家家制作提灯。四是各门社精心制作一些本社主打的灯笼。五是各门社均在显要地段制作安装中空装灯的牌坊、门楼。

2.各种社火,纵情表演。四姓五社都组建有自己的社火队。社火的节目计有十多种,尤以“五龙戏珠”的舞龙最为闻名。

3.火树银花,燃放烟火。本村主要采用平地小烟火,燃放时既安全又好看。有的还配置燃演出如“小鬼推磨”等各种故事。

4.拜神祭祖,祈福求安。十多座庙宇和《刘氏宗祠》皆被装饰一新。入夜人们纷纷头顶圆月、沐浴柔光前来祈福求安。

崔路闹元宵既火爆而又井然有序。这是因为自明朝永乐年间,先后迁来的各姓就定下闹元宵要有分有合、统一活动的规矩,六百多年一直相沿成俗。

具体做法是:

1.分头准备。各族门社每年年初选出大会首、小会首若干名,负责筹备本门社下一年闹元宵的各项事宜。各门大会首推选出总会首,负责协调全村的闹元宵活动。

2.统一安排。闹元宵活动从正月十四日到十六日进行三天。各门社的社火都要到其他门社巡回表演;烟火燃放安排在每晚活动的最后,严格按姚、赵、刘、东王、西王等门社的顺序依次进行。

3.亮点独具。

一是正月十五日深夜的提灯大会。全村由社火、灯火组成的队伍,按照几百年来形成的传统路线,将古村的每座庙宇都游巡一遍,以祈福求安。

二是正月十六入夜后的灯展。各门社要将自己的灯笼全部点亮展览,让游人尽情地欣赏或进行猜灯谜活动。

三是正月十六日深夜的点花杆。此为祭祀火神的仪式。傍晚,巧妇们竞相在花杆下摆上供品。至深夜撤供点燃花杆,火树银花,煞是好看。

在闹元宵的三天里,每天晚饭后到燃放烟火之间的2—3个钟头之间,为人们的巡游时间。此时,但见一家家的大人小孩扶老携幼,一对对情侣亲密相伴,徜徉在古村灯光柔和的街巷里。这一刻,周围是一片灯的海洋,而头顶却是一轮明月,人们的心灵可以说一尘不染,最为惬意、陶醉,真可以说是天、地、人合一了。他们或仰面观赏灯笼,或走进庙里拜神求安,或到宗祠里祭祖祈福,或驻足观看一拨拨的社火表演。十五日深夜,人们都要饶有兴趣的观看古老而又新奇的拜神活动——游庙;而十六日深夜,人群则追逐着要等最后的西王门社的花杆燃尽才意犹未尽地散去。

    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中描述道:“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令人神往的情景、意境,如今只有在崔路的闹元宵活动中方能体验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