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树坪梆子腔
梆子腔是邢台县路罗镇桃树坪村的古老地方剧种。据传晚清前,“梆子腔”早已传入桃树坪村,和本村的老弦子腔相依并存。对梆子腔的确切起源时间,已无法考证,但据村官戏房碑(民国二年立)记载的官戏房与戏台的位置、格局、轮廓来说,历史可就长了,至少可推到清嘉靖年间。民国初也是这个剧团的巅峰和辉煌时期,可见梆子腔剧团在我村成立至少已有上百年的历史,
桃树坪梆子腔唱腔优美动听。唱腔分为起腔、二板、三板、娃娃腔、慢板、流水板、朵板、紧工八板、慢工八板、紧勾挂板。表演时主要伴奏乐器有板胡、笙、笛子、二胡、边鼓、锣、镲、小锣等。角色分为生、旦、净、末、丑,角色分老生、须生、花脸、三花脸、老旦、青衣、花旦、小旦等,演唱时使用地方方言。一般开场为35至40人,每场10至14人等,多活跃在春节、庙会、节庆期间。
梆子腔在桃树坪村发展壮大,有其特定的历史原因和地理优势。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桃树坪村还是连接山西、河北的一条交通要道,这之前交通不便,以人背、肩挑、牲口驼为主要运输方式,过往人员在此歇脚,住店者居多。该村有牲口店八处,且夜夜人畜暴满。因此,桃树坪也就成为历史上商业、经济、文化传播中心和纽带,使梆子腔在桃树坪得以传播和发展。桃树坪梆子腔经过不懈的努力和发展,到解放后的五、六十年代形成一个高峰,活跃在太行两侧河北、山西境内的邢台县、沙河县、临城县、内丘县、武安市、左权县、和顺县、昔阳县等城镇乡村,成为一支深受人们欢迎的演出团体。
桃树坪梆子腔剧团有剧目50多个,以历史朝代戏为主,重点剧目取材于汉代、三国、唐代、宋代和明代。桃树坪梆子腔传承人王书花,桃树坪村人。高中毕业后即拜王乔锁为师,学习青衣,由于刻苦好学,一年后便成为剧团副主角,到处随团演出,并逐渐开始形成自己的演出风格。从艺30年,她的青衣帅旦角色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是地方剧团不可多得的人才。她演出的主要代表剧目有:《东家岭》、《寇准背靴》、《樊西堂》、《对花枪》、《五凤岭》、《二龙山》、《八王说媒》、《路明征西》、《抄杜府》、《燕王归北》、《下河东》、《七黄归位》等。
王书花在一个有深厚戏剧底蕴的村庄长大,其环境得天独厚;她深得上一辈老艺人的教化培养,其个人也积极进取,舍得下功夫下气力,使得桃树坪梆子腔在太行山区的影响越来越大。王书花个人还曾荣获路罗镇表演奖、邢台县地方剧团优秀演员奖等。
在苦心钻研和演出的同时,王书花还精心培养乔海秀等四个年轻演员作为桃树坪梆子腔青衣行当的传承人,让桃树坪梆子腔这朵太行山区的戏曲之花不断绽放更美丽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