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进万家】本周日,张果老山第二届非遗讲故事大赛!
发布时间:May 23, 2019 | 作者:
张果老山第七届传统文化节
“小小故事王”张果老山第二届
非遗讲故事大赛
为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和迎接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到来,做好张果老山第七届传统文化节期间文化活动,助力《张果老山的传说》申报河北省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举办“小小故事王”第二届张果老山非遗文化讲故事大赛。本次活动旨在营造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提高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关注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
时间:2019年5月26日上午
地点:张果老山景区山门
主办单位:邢台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邢台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承办单位:邢台县文物保管所
邢台县图书馆
邢台县张果老山旅游区
协办单位:邢台县皇台底中学、会宁镇中心学校张尔庄村完小、会宁镇中心学校景刘庄村完小
媒体支持:邢台县电视台、邢台网、新浪直播、邢台市自媒体协会各大公众号自媒体、邢台县摄影家协会等。
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作为八仙之一的张果老在民间有很高的威望,张果老山更是因为张果老在此修炼得道成仙而名扬在外。《张果老山的传说》为邢台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内容主要包括:张果老卖韭菜挑来邢台好南关的传说、张果老倒骑驴的传说、栖霞观“唐玄宗召见张果老”传说、“小窦香和拧劲柏”的传说、圣水池“仙翁古洞”传说、“天狗泉和箭头柏”的传说等等。而这些传说故事都反映在景区的景点之上,使这些传说故事生动而又形象,在人民群众中广泛的流传,其中“顺德府好南关,张果老一担担”成为邢台城的一段佳话;仙翁古洞则是明朝时期邢州县令朱诰,为兴修水利,造福一方百姓的民心工程;“小窦香和拧劲柏”的传说赞扬的是张果老救苦救难和惩恶扬善的美名;而仙山最为珍贵的“圣旨碑”是唐朝皇帝李隆基亲笔为纪念张果老而下的圣旨,敕封张果老为仙翁,邢州五峰山(今张果老山)为仙翁山。
邢台的历史是一部文明史,也是一部文化史。而作为邢州八大胜景之一的张果老山,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张果老的形象也是深入人心,作为八仙中的典型代表,体现出的助人为乐、帮扶济困乐善好施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现代人去学习、去弘扬。
活动当天,还有邢台县非遗项目展演。
糖画面人--王宝军
糖画,顾名思义,就是以糖做成的画,它亦糖亦画,可观可食。民间俗称“倒糖人儿”“倒糖饼儿”或“糖灯影儿”。据考,它起源于明代的“糖丞相”,褚人获《坚瓠补集》载,明俗每新祀神,“熔就糖”,印铸成各种动物及人物作为祀品,所铸人物“袍笏轩昂”,俨然文臣武将,故时戏称为“糖丞相”。后来,四川民间艺人又将中国皮影、民间剪纸等姊妹艺术的造型手法融于一体,不用印铸模具,而改为直接操小铜勺,舀糖液绘出皮影图案,逐渐演变发展成为今日的糖画艺术。用小圆勺舀起铜桶中的糖稀,以腕力带动勺子运行,随意挥洒在光洁的大理石板上,或提、或顿、或放、或收,速度飞快,一气呵成。随着糖液缕缕洒下,不到1分钟的时间,栩栩如生的飞禽走兽、花鸟虫鱼等形象便呈现在众人面前。尤其是威风凛凛的游龙和绚丽多姿的彩凤,更是令人拍案叫绝。糖画造形生动、色彩鲜艳,深受广大群众,尤其是孩子们的喜爱。
“邢台县糖画”传承人王保军是南石门镇东先贤村人,他自幼喜欢书画艺术,并不断临摹古代名画和字帖。后随年龄的增长,又得到许多老前辈名师的多次指点,在全国大赛中多次获奖。现任邢台市书法家协会会员,邢台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有了书画基础,王保军对糖画艺术又产生了浓厚兴趣。1995年正式拜李党师为师学习糖画。20年来,他勤学苦练,不断研究创新。在长期实践中掌握了糖料的特性,同时根据操作的特点,在造型上多施以饱满、匀称的线条,从而形成了独有的风格样式,给人以美的享受。他技艺娴熟,作品造形生动、色彩鲜艳,栩栩如生,深受广大群众,特别是少年儿童的喜爱。另外他把他的糖画技艺传授给两个女儿,使邢台县糖画这一传统美术技艺代代相传。
桃树坪梆子腔
桃树坪梆子腔是邢台县路罗镇桃树坪村的古老地方剧种。据传晚清前“梆子腔”早已传入桃树坪村,和本村的老弦子腔相依并存。对梆子腔的确切起源时间,已无法考证,但据村官戏房碑(民国二年立)记载的官戏房与戏台的位置、格局、轮廓来说,历史可就长了,至少可推到清嘉靖年间。民国初也是这个剧团的巅峰和辉煌时期,可见梆子腔剧团在我村成立至少已有上百年的历史,
桃树坪梆子腔唱腔优美动听。唱腔分为起腔、二板、三板、娃娃腔、慢板、流水板、朵板、紧工八板、慢工八板、紧勾挂板。表演时主要伴奏乐器有板胡、笙、笛子、二胡、边鼓、锣、镲、小锣等。角色分为生、旦、净、末、丑,角色分老生、须生、花脸、三花脸、老旦、青衣、花旦、小旦等,演唱时使用地方方言。一般开场为35至40人,每场10至14人等,多活跃在春节、庙会、节庆期间。
薛家屯鸳鸯鼓
薛家屯鸳鸯鼓从明末清初传承至今,有五六百年的历史。鸳鸯鼓内容变化多端、层次分明,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薛家屯鸳鸯鼓传承人李树贵从7岁就开始跟爷爷学艺,共用了两年时间学会了全部鼓艺。从8岁开始,每逢过年,就跟随村里鼓队参加“撒灯”活动,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每天晚上到邻村“撒灯”,受到乡邻们的欢迎。鸳鸯鼓鼓艺到李树贵这一辈已经四代,他也将其传至儿子、孙子辈。
鸳鸯鼓内容丰富,层次分明,内容多端,多而不乱。我对鸳鸯鼓鼓艺掌握精通,能够熟练掌握中间转接内容,使鼓点节奏层次分明,顺序流畅。并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既丰富了内容又壮大了阵容,使鼓乐更加壮观、精彩好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