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主题教育】一名退伍老兵的初心

发布时间:Oct 14, 2019 | 作者:


微信图片_20201022114021.jpg

9月22日,在县文旅局五楼会议室,“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集中学习正在进行,一名退伍老兵满含热泪,接下颁发给自己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向全体党员干部行了一个庄严的军礼,激动地说道,“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现在的我”……

左武琮,男,1929年生,邢台县南石门镇大石头庄人,1947年参军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淮海战役期间,因炸弹袭击听力严重受损。由于身体原因,1955年左武琮被分配到山东出版社做主编,从此结束军旅生涯,正式走上文学之路,并不间断地寄钱给村里的退伍老兵、老兵的遗孀和老兵的后代们。“文革”期间左武琮被打成 “右派”,发配回原籍劳动改造。1979年,左武琮恢复了工作和待遇,将补发的工资全部交了党费,自愿重返太行山。1981年,左武琮调任邢台县文化馆工作,离休后开办膨润土工厂带领乡亲发家致富,并著有书籍《抗大风云》。
战火纷飞种初心。1929年,左武琮出生在邢台县的一个小山村,7岁时日本开始侵略邢台,上了两年学后,日寇猖狂、飞机轰炸、战火纷飞。为了活下去,左武琮挨打受气在杂货铺做了3年童工,从小就憎恨旧社会,迫切想推翻这种剥削。那时,左武琮听到很多八路军的故事,渐渐地意识到八路军是帮助穷人的好部队,内心升腾起当一名八路军战士的初心和愿望。1945年,左武琮参加了八路军解放邢台破城行动,带头挖洞,送了100吨炸药包。由于炸药需要用洋火点燃其他东西再引燃,洋火很短,若点燃后跑不及就会爆炸,别人不敢做,就由左武琮去负责。随着一声巨响,南城墙被炸开,一个八路军问:“引火的人是谁?就不害怕吗?”左武琮回答:“我一直找你们找不到,现在能有机会参与到你们队伍的活动,自然不会害怕。”1947年,邢台招录第一批军人,左武琮参军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是他在军队中学的第一首歌,因纪律好被当选纪律模范。如今再唱,左武琮泪流满面。
微信图片_20201022114030.jpg
笔耕不辍写初心。参军后,每有闲暇左武琮就读书读报,勤奋学习,经常在军报上发表文章,记录自己连队的行军和战斗故事。1949年,左武琮因在连队表现突出被调到随军学校,边打仗边学习。随后,他又进入《进军》报社,由于业务能力突出升任总编。那时条件非常艰苦,写作时都是用的松汁,刻版的刻笔坏了都没地方修,只能沿途借用村民的发卡刻版。在邢台县文化馆工作期间,左武琮利用一切机会搜集当年抗日军政大学在太行山的战斗故事,自费到北京采访当年的抗大学员,在北京整整奔波了两年,一路坎坷、一路艰辛。2001年,《抗大风云》正式出版,全书共44章,40多万字。该书一出版,《文艺报》就刊发了评论,后来还授予该书特别奖。如今,左武琮已经90岁高龄,仍然笔耕不辍,坚持创作,与生命赛跑。